股票t加0平台 银行急了:年轻人不爱信用卡,钱不好赚了
(重点参考上升和太阳星座股票t加0平台,一般运势是上升星座对应会发生的事件,太阳星座对应感受到的东西。)
那时候的我,只觉得这些话像是迷信,但长大后经历了一些事,才发现老人家的话里有深意。
你用过信用卡吗?
当你刷卡享受消费的快乐时,也为银行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信用卡不香了。
辉煌一时的信用卡中心,正在被大量关停。
银行赚钱,没那么容易了!
信用卡,相信很多人都用过。
信用卡一般是由商业银行发行,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消费时不仅不需要支付现金,还可以享受很长的免息期,等到最迟还款日再还款就可以了。
简单来说,信用卡相当于商业银行借钱给消费者。
银行为什么要主动借钱给消费者?
因为能赚钱。
通过发行信用卡,银行能够获得不菲的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仅看创收能力,信用卡业务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零售业务的收益率。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正式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
这张小小的卡片引入了提前预支模式,但是,中国银行业信用卡的黄金时代还要再等18年。
2003年,被业内认为是信用卡发展的元年。
这一年,信用卡发卡行扩展到10家银行,发卡量猛涨3倍至400万张,交易额、贷款余额也有显著的增长。
在正解局看来,这一年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各大银行纷纷成立了信用卡中心。
这表明,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全行的高度。
银行成立相对独立的信用卡中心,将信用卡业务专门化,专注信用卡业务的开发与创新,以及后续的管理和服务。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
几乎所有的发行信用卡的银行,都设有信用卡中心或信用卡部。
大的商业银行,除了设有总行信用卡中心外,还设有多个分中心。
比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就在全国31个省会级别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共设立一级分中心43家,二级分中心30家,全国共73个城市设立分中心。
然而,自去年开始,陆续有银行开始关停信用卡中心。
2023年下半年,蒙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呼伦贝尔分中心先后终止营业。
同年,上海农商银行关闭了信用卡部。
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家都是小银行,不具备代表性。
华夏银行规模不小了,这家银行业关闭了天津信用卡中心和广州信用卡中心。
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天津分中心终止营业公告
最近,又有媒体披露,平安银行将位于上海的信用卡研发中心及消费金融研发等部门人员迁至深圳。
虽然平安银行否认了“变相裁员”的传闻,但是,信用卡中心被削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也关闭了桂林分中心。
信用卡/部终止营业,并不意味着银行放弃了信用卡,但也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
信用卡业务在银行内的地位已大不如以前了!
信用卡业务在银行内的地位,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势头紧密相关。
经历20年扩张期,信用卡正在步入下行通道。
具体来说,信用卡正面临“不爱办卡、办了不用、用了不还”的尴尬。
先看“不爱办卡”,即发卡量持续下降。
银行希望信用卡越发行越多,现实却事与愿违。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3年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67亿张,比2022年年末减少3100万张。
2020-2023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
具体到大小银行,发卡量几乎都在下降:
“宇宙第一行”工行的信用卡发卡量由2022年末的1.65亿张缩减至2023年末的1.53亿张。
平安银行2023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137.54万张,较2022年减少69.47万张。
招商银行2023年信用卡流通卡9711.81万张 , 较上年末的10270.93万张减少约560万张。
再看“办了不用”,即消费规模下跌。
每发行一张信用卡,银行都盼着持卡人刷卡消费,然而,消费金额却不尽如人意。
比如,工商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额由2.29万亿元降至2.24万亿元。
平安银行信用卡的交易总额从2019年的3.34万亿元,下滑至2023年2.78万亿元。
2019-2023年平安信用卡的交易总额
最后看“用了不还”,即不良资产率上升。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环比增长11.76%,达到1096.76亿元。
像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水平从2018年的1.32%迅速攀升至2023年的2.77%。
上海农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在近两年持续上升。
2023年底,中国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达到475.2亿元,规模同比增长超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达60.8%,是个贷不良的主要来源。
信用卡经营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
“不爱办卡、办了不用、用了不还”的尴尬背后,另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一,信用卡的吸引力在降低。
以前,为了吸引消费者办信用卡,银行会赠送各种各样的礼品。
持卡消费不仅能打折,还有积分,积分还能返现或兑换权益。
因为信用卡的福利多,很多人以“薅羊毛”为乐。
从2023年年底开始,包括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等多家银行均官宣调整部分信用卡权益。
信用卡权益减少引发消费者不满
现在,信用卡的权益规则缩水,福利越来越少,对消费者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其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虽然信用卡可以通过绑定的方式介入移动支付,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培育出自己的信用产品。
像“花呗”、“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申请门槛更低,使用更便捷,还款更灵活,对传统的银行信用卡业务造成了一定冲击。
其三,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改变。
艾媒智库联合草莓派网民行为调查与计算分析系统,开展主题为“2024年度中国信用卡消费市场用户行为数据调查”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在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消费理念中,呈现年轻人消费观念正趋于理性与保守的现象。
33.15%的消费者倾向于“规划好再花”,注重理财规划和预算控制;31.13%的消费者则秉持“能省则省”的原则,追求节俭和理性消费。
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消费理念 图片来源:艾媒智库
按照网上流行的说法是,“戒掉”信用卡后,消费更理性了。
现在社交媒体上,存钱、攒钱成了热门话题。
年轻人消费理念回归理性,自然会在信用卡透支消费上更为谨慎。
其四,监管力度在加强。
自2022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原银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来,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近五年来,各家银行卡中心累计被罚次数已超过三十次,使得卡中心成为银行被处罚的重灾区。
这倒逼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更加谨慎。
综合来看,信用卡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盈利空间变小,银行开始重新审视信用卡业务的收益与风险,关闭信用卡中心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走过黄金十年,信用卡来到了十字路口。
十年来,信用卡业务为银行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2023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总收入907.43亿元,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总收入为594.21亿元,华夏银行信用卡业务总收入176.93亿元……
现在,信用卡这棵“摇钱树”正在遭遇一场“风雨”。
信用卡市场已然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银行只有精细化运作,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才能吸引客户、留住客户。
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互联网金融冲击之下,钱不好赚了,银行是时候改变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股票t加0平台